红星新闻 | 每天消失100个自然村落背后:湖南退休教授20年走访200多个古村落,留下珍贵资料

过去30年,中国共计损失了120多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100个自然村落。这会造成一个难以再生的境地。还有好多村落没人去照顾,它就在无暇顾及当中摇摇欲坠了。”

这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2021年在一档节目中公布的数字。如今,阮仪三和他的团队抢救下来的自然村大概有6819个,现在还留存完整历史的村落不足3000个。

过去的20多年来,湖南永州69岁的退休教授张官妹和爱人自费考察了200多个古村落,足迹遍布永州各地。他们记录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等。与村民同在马路上吃过饭,也在祠堂里面吃过酒,出版永州古村研究专著,发表论文和调查文章,帮助上甘棠古村等成功申报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通过自己这些年的努力,拯救了一些濒临衰败的古村落,但在张官妹看来,古村落的保护远不止于把老房子、古建筑保留下来,更重要的是那种传统文化的保护。“恰恰在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

▲走访永州古村落

有时候刚走到村子,古建筑就倒掉了

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因潇、湘二水汇合处,故称“潇湘”,有着2000多年历史。这里既是地理位置上潇湘的起始点,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打不过东安,蛮不过道县,倔不过永明,巧不过零陵,唱不过祁阳”,这些民间俗语对永州不同地方人特征的概括。

69岁的张官妹就是土生土长的永州零陵人,退休前是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文教授,平时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湖湘文化,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典文学、地域文化和语文教育学。

20多年前,张官妹在研究宋朝儒家理学思想开山鼻祖、永州人周敦颐时,最早注意到周敦颐的园林思想。“我当时出版了一本书叫《三子与三溪》, 通过研究周敦颐的园林思想,发现并开始研究永州的古村落。”

三子指的是唐朝两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和遭贬发落永州的编外司马柳宗元,以及后来被誉为孔孟之后第一圣人的周敦颐。此三人被称为永州三子。在三子的世界里,各有一条小溪融进他们的生命,三条小溪(即浯溪、愚溪、濂溪)也因三子的光辉而成为永州三个亮丽的文化地理座标。通过研究,让张官妹注意到,永州三子在园林建设方面的思想,对湘南古村的建设有深刻的影响,应该吸收和继承。

▲永州古村落

出于学者的严谨,张官妹当时就下定决心,“古村落必须要做田野调查”。只是,永州下辖2区9县,2.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村落成百上千,在没有人财物的支持下,这条路能走多远?

张官妹拉上爱人胡功田,夫妻俩半路出家,凭借两本1983年的《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和1964年的《新华字典》,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自费踏上古村落的探访旅程。从2000年至今已有20多年。

“这些年一共跑了200多个村子,有些村子去了两三次,最远的村子有200多公里;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村子里,一年算下来有100多天。有时候刚走到村子,古建筑就倒掉了。那时候,我们遇见朋友就问,你们那里有没有古村子?别人回答说已经破败了,我就说那我们也去看下。”

一开始村里人对夫妻二人很防备,为了与村民交心,张官妹与他们一同在马路上吃过饭,也在祠堂里面吃过酒。反复跟村民宣讲保护村里古建筑的好处。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是自费的,该做的还是要做,能够坚持下来也是一种使命感。

▲张官妹(右一)和村民一起喝茶

每到一个村子,张官妹都要先去村民家里借阅族谱,找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了解村子的历史。然后探寻村子的山水地貌、古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制作拓片、抄写碑文,整个过程最少需要三四个小时。20多年下来,夫妻俩整理永州古村落调查资料近百万字,拍摄照片几万张。

如今,很多当年拍摄的古村落、古建筑都已消失,这些照片成为了珍贵的史料。照片中的人亦是如此。年近古稀的张官妹对着照片讲起以前的故事:“这张是在村民家喝茶的照片,一壶茶水,几根酸豆角、几块豆腐乳做茶点,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这个村最热情,去的时候开始并不理会,跟他们讲我们是做宣传的,后来我们走的时候,敲锣打鼓欢送到村门口……”

▲张官妹拜访村里的老人

古村落的保护远不止于把老房子保留下来

千年古村上甘棠,位于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镇,是湖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形成年代最早、保存程度最为完整、形成时间最长的典型移民聚落,聚落具有最完整的聚落层次结构,经过48代周氏家族子孙的营造,至今完整保存有200多栋古民居,其中包含跨越400多年的8座明代古民居和68座清代古民居。

2002年1月份,张官妹从学生那里听说其亲戚所在的一个叫上甘棠的古村落,学生的讲述引起了张官妹的注意。

“当时我还没退休,一放寒假我就过去了,在上甘棠过小年,年二十九才回去。记得那年还下着雪,我把村子前前后后所有的碑都找到了,把上面的文字资料全部整理下来。”

上甘棠的美给张官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州先民们建村时讲究依山傍水。整个村落依山傍水,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形成极好的风水闭合。民居大部分为晚清建筑,高大的风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大面积的青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缀以门庐、漏窗,上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

▲上甘棠村 图据视觉中国

在上甘棠的半个月时间里,随着考察走访的深入,张官妹越发认识到上甘棠的重要价值。暑假刚过,她便再次来到村里进行田野调查。当时农村条件艰苦,张官妹需要自掏腰包,吃住都在村民家里,村民吃什么她也跟着吃什么,“你如果太那个(娇气)了,别人不理你的”。

“张官妹、胡功田:2004年,湖南省文物局审定、推荐江永上甘棠村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们二人所编写的《千年文化古村上甘棠》作为这次申报宣传材料,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此,特向你们表示感谢!” 2005年6月,因张官妹夫妻两人对上甘棠村保护的贡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湖南省文物局特意向他们致函感谢。

虽然通过自己这些年的努力,拯救了一些濒临衰败的古村落,但在张官妹看来,古村落的保护远不止于把老房子、古建筑保留下来,“更重要的是那种软的、原始的文化保护。恰恰在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

▲上甘棠步瀛桥和文昌阁 图据视觉中国

永州所在的九嶷山区是中国瑶族主要的集中居住地。千百年来,瑶、汉民族文化互为渗透、互为影响,形成了独特宗教氛围。在九嶷山区的汉族古村里至今仍保存一些阳事道场仪式,如赶师公仪式,永州瑶族也有度戒等仪式。

在古村落的考察过程中,张官妹尤其注意到生活在当地的瑶族同胞“度戒”和汉人“赶师公”这两种独特的传统习俗。为此,她曾花大量时间进行田野调查,记录15天参与整个度戒仪式的全过程。2012年,她撰写的学术文章《九嶷山瑶汉“成人”仪式之联系探考》成为第二届国际瑶族传统文化研讨会发言论文。

“我们下到村子里后发现,古村落的文化往往非常深厚,经过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对村子的凝聚力影响很大。遗憾的是,有些传统习俗这两年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张官妹说。

▲依山傍水的上甘棠村 图据视觉中国

有的古村落因开发而改变模样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到,在乡土社会里,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远离村子的空地。他们何必到街集上跑这一趟呢?因为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村里开店的多是“新客”,商业在血缘外发展。

▲永州古村落

在《永州古村文化》文章中,张官妹同样提到,永州人坚守“忠孝廉节”的道德伦理,遵守“耕读为本”的生活观念。古村的人们除了种田就是读书,很少有人出去做生意,就是在本村开个店铺,也是一些日常用品之类的小买小卖。在人们的脑海里,商人都是尖巧利滑的人,一般老实农家人不去从商。现在有的村落圩集,人们还是用一元钱多少个、几元钱买卖一堆货物的原始估算方法进行交易,不愿意像商人那样拆斤算两、几分几厘的计算得清清楚楚。

▲张官妹和丈夫在田间地头走访

2018年,发表在杂志上、一篇题为《历史印凿·族系营造——湖南永州上甘棠聚落形态的图译及其更新保护研究》文章提到,为保护古村落,当地正在谢沐河西部建设上甘棠新村,由于新村距老村很近,仅一河之隔,且缺乏严格管理,出现了布局、建筑形式与色彩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急需控制。同时古建筑群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后建建筑为混凝土3~5层,外观用面砖,风貌与文物建筑风貌不协调。曾经熟悉的古村落也让张官妹感到有些陌生。以往背靠青山,前依绿水,炊烟袅袅,独特太极布局的世外桃源,因村子里的开发而改变。

“现在也有很多人到古村落里面进行探访,但大多是蜻蜓点水般地转上一圈,发几百字的文章,谈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我们还是坚持每到一个村子必须挖掘村子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永州古村落》这本书出来以后,地方上说能不能送他们几本,有关单位下去考察就拿着这本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找。所以大家在永州提到古村落,都知道是我们两个在做。”作为丈夫,胡功田深知妻子这些年的付出。

▲永州古村落

近段时间,夫妻二人整理这些年记录拍摄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发现体量还足以出版两本书。永州大大小小村子有上千户,比较有价值的村落他们前后跑了200多个,85%以上的村子都进行过深入的走访。她曾说,只要还走得动,她就会一直干下去。

“很多人不理解,问你们搞这些东西干什么?我们是想留给后人,让他们知道曾经还有这么一些东西。”

就像张官妹在《永州古村文化》文章里写的那样:崭新的砖屋里激荡的迪士音乐与巷道高门槛上老人的细谈讲古结合在同一个村子里,同一座屋檐下,分不出哪个是“阳春白雪”,哪个是“下里巴人”。村民们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家园,如何建设自己的村落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从村子走出来和仍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张官妹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 任江波

编辑 官莉

1 Like